16岁参军后没见过家人一面
2011年6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16岁参军后没见过家人一面
老红军杨献珍讲述血与火的革命历程和长征岁月
巩彬 记者 李尚辉 杨文艺 文/图
慰问杨献珍老人
杨献珍老人向记者讲述长征故事
 

她16岁加入红军,17岁参加女子独立营,19岁随部队长征;她一生曾参加、支援过无数次战斗,全身多处受伤。她就是阜阳市目前唯一健在的老红军杨献珍。

在建党90周年之际,记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采访了杨献珍老人,听她讲述革命的故事。

提起革命历史,她就激动

6月1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了颍上县半岗镇黄连沟村,提到老红军杨献珍老人,村民们都很热情,并主动为记者带路。

“你们是哪一部分的?”一见记者,杨献珍老人就一边问,一边让儿媳给记者搬凳子、倒水。在儿媳的搀扶下,老人从床上坐了起来。由于耳朵背,记者多次说明来意,老人都听不清,一直在问记者是哪部分的。在儿媳的“翻译”下,老人才知道记者的来意。

提起当年那段革命历史,老人突然激动起来,然后向记者断断续续地讲述那段有关革命、有关长征血与火的故事。

16岁参加红军

杨献珍兄妹两人,在穷苦家庭长大,没有上过学。一家人全靠父亲祖传的打铁手艺为生,日子过得很窘迫。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等领导率领下,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移到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一带的大巴山区,并随之建立了川陕苏区。

杨献珍回忆说,红军到来之前,川陕边的广大妇女处于社会最底层;红军到来之后,把解放妇女、发展妇女组织作为重要内容。川陕省委和红军在通江、巴中先后3次召开妇女代表大会,红军各级宣传部门还运用唱歌、演戏等形式,揭露旧社会对妇女的迫害。“穷人债难还,卖女当丫环;丫环多磨难,血汗都流干;红军来了砸枷锁,丫环走出鬼门关。”在回忆过程中,杨献珍还哼出了《丫环走出鬼门关》歌词。

随着川陕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一些劳动妇女也纷纷走出家门,报名参加红军,杨献珍就是其中一员,当年她只有16岁。老人还记得当时参军的情景,一贫如洗的父亲把家里养的一只鸡送到连队,并看望了杨献珍,自此以后她再也没有见过家人一面。

有幸参加妇女独立营

1933年3月,红四方面军从川陕省委机关和众多报名的优秀妇女中挑选出400多人,在四川省通江县隆重组建成立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下辖4个连。由于杨献珍工作积极,思想进步,被挑选出来参加妇女独立营。

妇女独立营成立后就开始练兵,跑步爬山,射击投弹。训练中,一些缠过脚的女战士鲜血把鞋子都浸湿了,还坚持不掉队。“那时候也不知道苦,也不怕苦。”老人回忆说,经过必要的战时训练后,独立营除结合当地民俗从事宣传鼓动工作外,还配合红军主力直接参战。战斗中,她们主要是运送看护伤员,生产军需产品。

19岁踏上艰苦长征路

1935年3月,杨献珍随部队长征。长征途中,雪山陡峭,空气寒冷稀薄,草地一望无际。

“翻雪山,过草地,当时生活很苦,下着大雪,大家还都穿着单裤单衣;粮食不够吃,饿的时候就捏一点麦子放在嘴里,然后喝几口凉水,这就是一顿饭。最艰难的时候连粮食都弄不到吃,只能靠野菜汤充饥。”回想起当年那段艰苦的岁月,老人不停地说:“那时候好苦,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靠的就是毅力和信念。”

“在翻越夹金山时,为鼓舞士气,我和女子宣传队员们一起,站在十字路口、半山腰上打快板、唱军歌,为战士们呐喊助威,加油鼓劲。”老人一边说一边比画着。

战斗中全身多处受伤

杨献珍一生曾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全身多处受伤。然而,令杨献珍老人终生难忘的,还是她参加红军长征途中遭遇的一个个生死时刻。

长征途中,一天,军队在行军途中休息烧水时,炊烟让敌人发现了目标,敌机突然在红军上空低空盘旋,来回投弹轰炸。第一轮炸弹投下来,当场就炸死炊事班8人;第二轮炸弹离她仅3米多远,好在没有爆炸;当第三轮投弹时,不知咋的,一位姐妹突然站起身来,情急之下,杨献珍猛扑过去,将其压倒在身下,后来,她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当她醒来时,战友们告诉她,她已整整昏迷了一天。

“我的脚、腰部、背部,还有头部都受伤了,受伤后,我在医院里疗养了近半个月。”老人指着自己的脚和额头向记者说道。

思念当初的姐妹战友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打胜仗,红军队伍不断扩大。1934年3月,妇女独立营扩编为妇女独立1团,辖3个营近1200人。同年,又扩编建立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2团,一直到1935年2月长征前夕,根据当时部队行军作战需要,合编为妇女独立师,当时有1万多人。

“我所在的妇女独立师曾两越雪山三过草地,最后随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在强敌围攻并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长眠于祁连山下。”想起当年并肩作战的姐妹,杨献珍流下思念的泪水。

杨献珍说:“我是幸运的,还能够活着,我们独立师一万多名妇女姐妹大多数牺牲了。”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

在杨献珍四世同堂家里的正堂内,挂着由政府颁发的“红军战士光荣”匾牌,格外引人注目。老人睡在靠东边一间堂屋,房间内非常整洁,墙壁四周贴满了军人贴画,进入房间会让人不由地产生敬意。在老人房间内还有一张小床,老人儿媳告诉记者,小孙子和老人一起住,这样夜里可以照看老人。

“20年前,我的老伴高大新去世,10年前,我唯一的儿子也去世了,这些年,我的生活就一直由儿媳来照顾。”老人满怀伤感道。

提到现在的生活,老人激动地说:“我是幸福的,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每年给我补助18000元生活费,逢年过节,政府领导还来看望我,我很满足了!”

天色渐晚,记者起身准备离开,这时杨献珍老人也拿起床头前的拐杖,跟着站了起来,坚持要送记者一下。“大老远的,还让你们跑一趟,真是辛苦啦!”离别时,老人紧紧地握住记者的手,依依不舍。

[人物档案]杨献珍,1917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个贫苦家庭。1933年参加红军妇女独立营并随红军长征,1937年在陕甘宁边区中央后方残废院担任护士,同年与安徽颍上籍红军高大新结婚。1938年4月,夫妻俩办理了退伍手续,后回颍上安家落户至今,她也是阜阳目前唯一健在的老红军。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