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筐馒头引发的诚信讨论
别想用“黄河女儿”掩蔽所有问题
非常道
何崝教授何以 拒教“甲骨文达人”
下一篇4 2011年1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筐馒头引发的诚信讨论

 

观点 交锋

郑州一位卖馒头的老太张大娘回家吃饭时不用守摊,只需把摊子一撂,放一个公告牌让顾客拿了馒头自己留钱。张大娘称,她从未核对过钱数,“吃几个也不碍事”。街坊对其称赞“比自动售卖机还强”。

(11月6日《北京日报》)

“让人高大”的馒头摊值得借鉴

“无人值守”的馒头摊,至少向公众透露出以下存在的事实:一者,“道德”的力量是“管用的”,有时候可能比强硬的制度和法律更有作用。无论是“自律”还是“他律”,在这个“馒头摊”面前,道德的光辉已经得到了升华和放大;二者,不能否认“特殊时段”或“特殊地点”的现实意义。人性的内涵包含有“善良”或“恶”的影子,一个平时“有恶习”的人同样有可能在“无人值守”的馒头摊面前,同样会甘心和情愿一分也不少地给钱拿馒头,也正和在他人需要帮扶的时候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是一个道理;三者,说明公众道德是可以引导的。可以肯定的是,别看这个“无人值守”馒头摊“小而又小”,折射出来的却是公众和社会道德完全可以提升和引导的实质。 

公众内心从不乏爱心和善意,但如何激发出来并成为一种自觉,这个“契机”或“火花”,本身也需要一种无形的、来自于社会的道德约束。在“无人值守”的馒头摊面前,人们的道德“考试”完全合格,在其他涉及道德考量的领域也应能完全“合格”,关键是如何让这种来自于舆论的和道德的“压力”无处不在。做到这一点或许需要时间和过程,但这却是建设诚信和道德社会的终极目标。    毕晓哲

“无人售馍”不需要过度发酵

七旬老太坚持“无人售馍”5年,似乎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别样”的样本:世人并不差道德,否则,七旬老太无法坚持“无人售馍”5年,还收获了很多快乐。之所以是别样的,正是因为当下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诚信已成为稀缺资源的时代。

虽然是道德错觉,但众人的赞誉声可能是发自内心的,我们都在内心渴望诚信,正是因为缺乏约束机制,自身的利益因为失信遭到破坏,诚信的人吃亏,不诚信的人得利,劣币淘汰良币,在这种逆淘汰之下我们才选择沉默乃至失信。

“无人售馍”成了道德强心剂,无数的赞扬似乎是在呼唤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所谓诚信社会。但笔者认为“无人售馍”不需要过度发酵

这样的举动也不过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和特定村落生态下发生的一个个例。这不过是“熟人社会”的“杰作”。“熟人社会”是传统的农村政治形态。这一原则并不适宜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规则社会。高速的流动性需要是规则,而不是曲高和寡的道德杰作。

这正像老人跌倒在地扶还是不扶的问题,有不扶的也有扶的。无限地发酵只会将这些新闻中的“毒素”发酵出来,产生难以想象的负面作用。 金戈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