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界, 被记起的那些事儿
诗歌, 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微时代, 警惕信息碎片化对诗歌的戕害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3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诗歌, 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朱玉婷/文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时代的车轮飞速旋转,这似乎真的不是一个可以有时间、有空间肆意抒情的年代,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诗歌。

安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近现代传统诗坛,更是有作者纷纷崛起。而自胡适提出“作诗如作文”,打开了诗坛的新局面。在新诗的创作舞台上,安徽更是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

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与胡适,前者为皖西怀宁人,后者为皖南绩溪人,恰恰是安徽两大文化地区中诞生的杰出人物,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陈独秀的诗作具有丰富的现实主义内容,风格慷慨沉雄,极具震憾力;胡适以旧格律运新思想,诗词清畅如话,后人尊为现代词坛“解放派首领”,影响深远。

上世纪八十年代,安徽诗歌的先锋性和创新意识再次显现。这里必须要提到的一份刊物就是《诗歌报》。那是一代诗歌爱好者心中的圣殿和家园。

对于诗歌,全民狂热,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如今,诗歌变成了少数人去读去写,这是它的文学本质吗?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读诗的意义又何在……为此,我们专访了原《诗歌报》主编乔延凤。

对话乔延凤(诗人、原《诗歌报》主编)

记者(以下简称记):有一句话这么说诗歌——“献给无限的少数人”,您怎么看?诗歌,少数人去写,少数人去读,似乎这样才符合这种文学形式的本质?

乔延凤(以下简称乔):如果,诗歌写出来只有少数人去读,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导向。纵观古今,诗歌这种文学形式从来都是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诗经》开始直到今天。比如,《诗经》中的《国风》主要就是民歌;汉乐府也是谱上曲子,在百姓中间传唱;还有就是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也是如此。

诗歌,如果变成了少数人的自娱自乐,就失去了它的文学价值。

记:纵观安徽当代诗歌史,必然要提到的一份刊物就是您主编的《诗歌报》。那是许多诗歌爱好者心灵的圣殿,对于诗歌而言,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

乔:当年的《诗歌报》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质取诗,对于刊出的作品是不是真正的诗、是不是好诗,有很好的甄别,倡导诗歌和生活深层次地相遇。

那时候,人们对诗歌非常热爱。当时,每当新一期的《诗歌报》出来的时候,很多读者都是跑了几十里路去邮局、书刊去买。后来,《诗歌报》被停时,很多人给我打电话,有些人说着说着就哭了。其实,好的诗歌,老百姓肯定是喜欢的。

记:3月26日,是诗人海子的忌日。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去怀念他,很多中小学生都会背他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们可能并不一定读懂。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海子,他对当代诗坛的意义在哪里?

乔:海子的诗歌很多,当然,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因为这首诗提供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不为名不为利,人生中还有美好的东西在吸引我们,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既平常朴素又让人心灵净化的境界。

记:现在静下心来读诗歌的人,可能已经并不多了。那么,当代诗歌阅读最大的障碍在哪里?

乔:在诗歌低迷的情况下,现在的读者很难读到真正的好诗,很多诗甚至是公开发表的也不过是“非诗”,只是写成了诗的形式而已。读者可以去读一些曾经的、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好诗。

记:有人说,“读诗的民族,往往会有一种永不褪色的贵族气质”,您怎么看?诗歌对于一个民族的意义在哪里?

乔:诗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如果没有屈原、杜甫、白居易、杨慎这样的人,那种民族的正气就出不来。诗歌,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正气和希望。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