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早点出院,去上大学”
距离分不开亲情 岁月剪不断相思
3上一篇 2012年7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距离分不开亲情 岁月剪不断相思
本报报道引起巨大反响,多位老人来电欲寻失散孩子
记者 赵汗青
 

本报报道了青岛百名芜湖籍孤儿欲寻亲,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昨日多位老人致电本报,向记者反映欲寻找失散多年的孩子。此外,《青岛早报》也将吹响芜湖籍孤儿集结号,刊登孤儿信息,帮助孤儿早日找到亲人。

多位老人致电本报欲寻亲

“叮铃铃……”昨日一早,办公室电话就响个不停,“请问一下,是芜湖孤儿寻亲的吗?……”“我的孩子是在1959年被送走的”“我的孩子才三个多月大……”电话那头,一个个平静却又焦虑的声音后,是曾经破碎的心。

家住合肥市五里墩附近的费女士,1960年腊月在芜湖马宜兴饭店附近丢失了三个月大的男孩,至今杳无音信,她希望通过这次寻亲,能找到自己的孩子。“当时包裹里带的还有生辰八字……”电话那头的费大姐话语有些不清。通过反复沟通,记者才知道她今年已经80岁了,包括丢失的男孩,她共有六个孩子,如今最大的孩子65岁,最小的45岁。

“在芜湖找了好久,也没找到。不知道被抱到哪里去了。因为当时孩子多,找不到也就罢了,可是那么多年,我心里总有那么个疙瘩。”80岁的费大姐还是打电话过来,希望这次能见到失散多年的孩子。

合肥市的王先生打来电话说,1959年底全家在芜湖,因为生活太艰难,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养了。后来全家搬离芜湖,来到合肥居住,那家人到底去了哪里,1960年以后再也没有联系过,孩子到底怎么样,谁也搞不清。“这么多年过来,虽然也有儿女在身边,感觉当年把孩子送人,心里总有些愧疚。”79岁的王先生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是一种心与心的碰撞,也是亲情与亲情的碰撞。

青岛媒体将吹响寻亲“集结号”

无数个电话背后,信息大量汇聚,本报将与《青岛早报》对接相关信息,帮助这些急欲找到亲人的老人们。

曾经主持过1998年青岛赴芜寻亲的朱先生说,自1954年芜湖水灾发生后,灾民流离失所,弃婴现象屡屡发生且极其严重,景象惨不忍睹,“父母在离开他们时均痛苦万分,很多人在今后的生活中都常常自责、愧疚和忏悔,直到他们去世。一位母亲在破圩的第三天,将婴儿用竹篮装着,凌晨3点钟来到芜湖市的吉和街,放在一家门口,然后远远地躲起来看着。”

1998年10月19日进行了首批寻亲对接活动,100多位青岛和芜湖寻亲人,语之殷殷,情之切切,说到动情处,无不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会场上唏嘘一片,场面催人泪下。 但由于分别时间太久,很多信息双方无法辨认。这给寻亲造成了很大困难,至今也只有二十余人找到了亲人。

此外,《青岛早报》今日将吹响寻找芜湖籍孤儿集结号,刊登芜湖籍孤儿相关信息,希望能帮助孤儿早日找到亲人。

本报寻亲热线今日继续开通,希望芜湖及安徽全省其他地区的知情者和希望寻亲的家庭,拨打0551-5223760或18605514943,讲述您所知道的江南孤儿的记忆。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