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股市必须对症下药才管用
基金强力介入 移动互联网板块
下一篇4 2012年8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救股市必须对症下药才管用

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志林
 

本周沪指微涨4点,终于在周线7连阴后出现首阳。那还是因为在2100点岌岌可危时,管理层连出了否决上交所ST股不对称涨跌新规、号召76家破净公司回购股份、媒体称证监会正研究降低印花税这三大“救市”举措,才勉强得以实现的。但是我认为,这些措施仍然没有抓住股市危机的症结。若不对症下药,中国股市就没得救。

让B股自行消亡的做法很残酷

在2001年实行了先对外资和机构开放,后对国内中小股民开放B股的政策后,外资和机构在几个月内将B股拉高5~10倍逃光光,而6月1日才让中小股民到顶部去接棒。此后的十多年来,市场人士和投资者天真地以为,B股中存在着像当年解决转配股和股改那样的暴富机会,但是等来的结果竟是令人目瞪口呆。

管理层一禁止机构买B股,二关闭B股融资和再融资的龙头,三规定B股跌破1元人民币的面值就立马退市。遂引起了近期整个B股市场持续的恐慌性跌停潮。闽灿坤B一马当先,连续8个跌停,跌到0.45元,退市几成事实。随之,所有的B股展开了多杀多的割肉抢钱比赛。

人们终于醒悟:原来管理层解决B股的方法竟然是:让他们跌破1元面值,然后要么退市,要么由上市公司廉价回购。这种让B股市场自行消亡的做法与抢劫无异,是对支持改革开放、弥补国家外汇紧缺的广大B股股民利益的严重侵犯,做法很残酷。兴许有人认为,割除了B股市场,就可以救A股,但是错了!B股和A股早已一体化,B股雪崩式暴跌,A股岂能不遭殃?

制定ST股不对称涨跌新规是昏招

首先是违背了“三公”原则,违背了国际股市通行的规则。其次,忘记了ST股是怎么形成的历史。1998年,为帮助国企三年扭亏脱困,当时的政府鼓励绩优公司捆绑绩差公司一起上市,造成了业绩包装造假、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以及“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四年ST”的恶果。尽管股市管理层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是作为同一个法人主体的管理层,现在对这些国企改革牺牲品的ST股嫉恶如仇、肆意打压,一退了之,而不给资产重组,起死回生的机会,实在有失公道。

直至在ST股全面跌停3天后,管理层才出面澄清,新规是指新老划断。那么,发布不实、不完整信息所导致的ST股投资者的在暴跌中的损失,有关部门是否应该承担责任?上交所之所以将管理层一再宣称的“市场化”外衣剥得精光,用行政手段打压ST股,说穿了,无非是想通过将ST股和中小盘股打下去,然后就会像2006年“后5.30”行情那样,迫使市场资金转移到大盘股中去,既可以救上证指数,又可以与深市抢资金,顺利发行大盘股,尽早推出国际板。但是,由于深交所不与响应,上交所的这一“救市”举措也遭到管理层否定,这实在是一个乱了套的“救市”昏招。

A股患体能过度消耗造成的“败血症”

几乎所有的市场人士都非常清楚:中国股市11年股市涨幅为负,连续3年熊冠全球,机构和投资者亏损累累,危机的症结在于:由于股改6年后大小非的减持,以及连续3年融资世界第一,无休止地搞扩容大跃进,导致股市流通市值从2005年的8900亿扩大到现在16~17万亿,竭泽而渔,供求严重失衡,股市存量资金只剩下5000多亿,致使新股和定增股全面破发,76家上市公司跌破净资产,估值为全球股市最低。A股这分明是患了“败血症”(严重缺资金)。

但是,唯有管理层至今不承认是供需失衡造成的股市危机,在诊断股市病症时,他们要么归结为“病人”的外围环境不好(欧债危机),要么归结为“病人”的内部环境不好(经济增长率由9.2%降为7.8%)。于是,股市“新政”开出的药方是:给“病人”服用“排毒散”(打压小、新、差、ST和B股),同时给病人喝一点“糖水”(降低交易费)。但是,仍然鼓励病人多练“举重”(大小非减持、推出新三板)和继续“献血”(新股扩容不能停)。这样的医生究竟是良医,还是庸医,人们一目了然。

面对一个全球经济最高增长率、而股市估值最低、表现最差的中国股市,管理层宁可让股市这个经济晴雨表功能一再扭曲,广大机构和投资者连年陷入亏损的痛苦之中,听凭2300多家上市公司股价一跌再跌,成批破净,哪怕每年损失几万亿市值,也要让新股上市融资几千亿,让少数利益集团一夜暴富,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作为衡量自己政绩的唯一标准。试问:这难道算是股市改革吗?其本身的立场、路线、方针和政策就不需要首先反省改革吗?

真正的对症下药是改善供求关系

当下的股市之所以跌破郭树清主席的2473点,跌破了去年底收盘的2199点,跌破了2132点“钻石底”,正是因为管理层苦心孤诣推出的股市“新政”,刻意回避了这个全体股民都心知肚明的股市危机的症结——扩容大跃进,反而一切都是为了更顺利地搞扩容大跃进,所以“新政”遭到失败是必然的。要想真正的救股市,必须由供求关系下手,我认为有效的举措可以有:(1)设立平准基金,以稳定市场人心。(2)宣布一定比例养老基金的入市时间表。(3)宣布为时一年的股市休养生息期,期内,大盘股停止发行,中小板和创业板每周合计不超过三个,给市场确定的扩容预期,以便吸引场外资金大量进场。(4)为切实保证新股业绩的真实性,防止目前市场最为反感的大小股东为高价发行而联手业绩造假的情况,拟规定:新股上市一年内若业绩变脸幅度达到30%,就带上ST帽子,大小非减持就推迟一年;幅度达50%,大小非减持就推迟3年。

我相信,一旦这些措施成行(尤其是第3条),那么中国股市必将立竿见影,再现辉煌,并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