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始终有幸福感
2012年8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让人民群众始终有幸福感

 

文化民生:文明之花城乡遍地开

星报记者:近些年来,马鞍山是如何加强文化民生建设的?

郑为文:国家实施民生工程建设以来,市文化委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将市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纳入省、市民生工程项目。截至去年6月底,全市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综合文化站乡镇全覆盖。

星报记者:马鞍山有哪些特色文化?

郑为文:我市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开展农民灯会、农民文化体育节、广场文艺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定期举办中国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和县蔬菜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已叫响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再如“当涂民歌”、“采石跳和合”、“丹阳采菱船”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表演,充分展示了马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马鞍山农民的魅力和风采。

星报记者:在文化建设上,马鞍山下一步发展规划目标是什么?

郑为文:今年,我市正在积极争创国际公馆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以15分钟路程为半径的现代化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圈。

农村民生: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星报记者:马鞍山是如何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

郑为文: 农村民生问题事关农民福祉,我市率先实行“村村通”工程,推广普及农村沼气,培训新型农民,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实施饮用水安全工程和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等。

星报记者: 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取得哪些成就?

郑为文:“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公路完成建设投资 4.02亿元。2007年就提前三年完成了省交通厅下达的“村村通”建设任务。

星报记者:能否介绍一下马鞍山市沼气工程建设的做法和成果?

郑为文:2011年,我市农村户用沼气池500户、乡村服务网点12个。今年3月,又开工建设沼气池1000户,乡村服务网点10个。

星报记者:在教育方面,马鞍山市委、市政府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郑为文: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市高度重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在3年时间内投资4.4亿元,对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医疗卫生:消除城乡医疗救助差别

星报记者: 一直以来,“看病难”和“看病贵”是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马鞍山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

郑为文:早在2006年,我市就出台了《马鞍山市城镇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2009年,我市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两项制度整合并轨,在全省率先建立并实施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今年,新农合人均筹资达到290元,截至5月底,新农合共支付补偿金1.46亿元,总补偿人数110.8万人。

星报记者:对于一些困难家庭、特殊群体、特殊病人,马鞍山市有哪些救助措施?

郑为文:自2007年以来,我市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消除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差别,实现了城乡医疗救助方式、救助标准完全一致。在确定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为救助对象的基础上,新增了城乡低收入群体以及特种传染病患者,惠及了更多的群众。

星报记者: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状况如何?

郑为文:目前,全市共建设标准化乡镇卫生院19所、村卫生室204所,实现了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覆盖,农村诊疗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在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现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0家。

星报记者:下一步,将如何深入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郑为文:一方面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另一方面重点加强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稳步推进公共急救服务项目的开展。全面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积极推进宁马两市卫生合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