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在皖这十年
2012年8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市场星报特别策划《商帮》之一:
浙商在皖这十年

实习生 沈晓燕 记者 王玮伟 丁林 董艳芬/文 李超钰 黄洋洋/图
 

编者按

商帮是中国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它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在明清300余年的中国商业史中,山东商帮、山西商帮、陕西商帮、洞庭商帮、江右商帮、宁波商帮、龙游商帮、福建商帮、广东商帮、徽州商帮等十大商帮,都曾是称雄逐鹿于商界的商人群体。

历史的发展,这些商帮也走得更远,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而今在江淮大地,也腾跃着各路“豪杰”商帮,他们或由南而北,或由东至西,远离故土,带来资金、技术与勤奋,在安徽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今日起,星报推出大型策划《商帮》,为您描述这些来自全国的“豪杰”们。

在dota游戏里,5v5竞技赛中,一方有3~5个英雄一起行动,不给敌方任何各个击破的机会,就叫抱团。在比较顺的时候,集体抱成一团,推进某一路,以多打少,扩大优势;在被动的时候,集体抱成一团,亦可以削弱对方的推进。同样,企业家团结在一起,商会就出现了。尤其在异地他乡,商会更能流露出“老乡见老乡”之感。

早在明清时期,连接徽州与杭州的徽州古道便形成。当年,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徽商足迹遍布全国,古道也变身徽商东进江浙的唯一陆路。缘于这条古道,徽商与浙商一直水乳交融、包容并进。而今年,是安徽省浙江商会成立10周年。这10年,浙商在安徽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它在经济往来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影像1 安徽“浙商帝国”缔造者

有人说,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浙商,有浙商的地方就有市场。浙商,以他们独有的商道,主宰着商海沉浮,并将这种商业气度沉淀为一种厚重的“浙商精神”。如今,这种精神已在徽商故里开花、结果。在合肥,就有一个致力缔造“浙商帝国”、书写新浙商传奇式的人物,他就是安徽浙商投资集团董事长林初田。

早在安徽浙江商会成立之前,林初田就把目光锁定了合肥,成为10多年前为数不多在安徽创业的浙江人之一。

时光回到2001年,还在温州经商的林初田计划将生意从家乡拓展到外地。起初,他并不看好合肥。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一个投资项目,林初田初涉合肥,他感觉到了安徽渴望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强烈愿望。温州人似乎是天生的生意人,凭借商人的敏感和睿智,林初田看到了商机,却仍旧怀揣着一丝忐忑。

来到合肥后,林初田的第一个项目,就得到了项目所在区的政府的大力支持。良好的投资环境,广阔的发展前景,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下子,他终于吃上了“放心丸”,决心扎根安徽。从万家华庭、万家银座广场,到温莎杰座、浙商大厦,再到浙商瑞雅国际酒店、华仑国际文化广场,林初田与他的安徽浙商投资集团逐渐走入合肥人的生活,与合肥城市大建设的蓝图相得益彰,共铺这座城市的魅力画卷。

诚信、勤劳、团结、坚持……林初田这样诠释、坚守着“浙商精神”。10年来,安徽浙商投资集团形成了以房地产开发为主,集物业管理、营销代理等多个行业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可控资产达20亿元。就在前不久,林初田和他的浙商投资集团强势入驻陆家嘴,把自己的“帝国版图”延伸到中国金融之都。

“不做500强,要做500年!”林初田这样说,抢滩陆家嘴,或许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影像2 服装梦在安徽绽放

在步行街卖过服装、开过超市、操作过商业楼盘,接下来,在肥西投资的准四星级酒店也将开业。在皖的浙商中,她是为数不多的女企业家代表。在记者的访谈中,这位“盘活”三里庵旺城大厦,操作恒生·阳光城、安粮蓝寓等多个成功案例的新温商集团的“掌舵者”林小冬,言谈举止充满谦逊,但更多却体现出一种睿智和果敢。

谈起创业经历,林小冬虽是一名女性,却充分展现了浙商“敢闯敢干”的精神。15岁的她,离开家乡去厦门、福建摆了两三年地摊,利用积累的资金,开超市、卖服装到代理品牌女装,经营渐渐有了起色后,她想扩大规模。在准备“转战”待挖掘地西安的路途中,她途经安徽,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林小冬最终把这趟“转战”路程的终点锁定在合肥,看中的正是安徽得天独厚的中部区域优势。

2003年,林小冬向安徽合肥进军了,买了三个门面专卖品牌女装,虽然认真运作并没回馈多少经济效益。2004年,她向新火车站的“白马”服装城发动“进攻”,继续主攻服装销售。短短的半年里,经营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之后,在浙江老乡们的带动下,涉足商业、地产等行业。

为了得到家人的一致信任和支持,在家排行老幺的林小冬更是将家族“搬到”安徽来,不仅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照顾,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林小冬的带动和帮助下,现在都有着自身的事业。如今,出身贫家的林小冬,对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很有感受,每年都会通过不同方式,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帮助。

影像3 与安徽高校“情难了”

在省内百分之八十的高校中,你都能找到来自同一家企业提供的被絮,该企业的“掌门人”朱鲸就是从浙江来到安徽的。

“要把最佳的被絮温暖世界各地。”这是朱鲸对企业名称“安徽温佳工贸有限公司”的诠释。

谈起如何结缘安徽,还有段关于抉择的故事。

1983年,朱鲸成为温州大学的一名英文老师。7年后,他想寻求突破,放弃大学教师“铁饭碗”工作,背着周边人不理解的目光,承担着各方压力而“下海”从商。最初在家乡推销家电,时间长了之后,朱鲸觉得中间商在利益分配上不占优势,想投准一个从源头抓起的行业。

可是浙江资源不具有优势,劳动力成本过高。正在焦头烂额之际,在安徽做生意的朋友推荐下和亲自考察中,1992年,朱鲸决定来到安徽,在这个生长着“百折不挠”的黄山松“热土”上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没有人创业初期的道路是不艰辛的。”朱鲸坦言,创业初期的一段时间很难熬,又要把关生产,又要到处推销。真正的起色,是第一笔大单子成功签约的时候。朱鲸还清楚地记得是与安医大合作。“为了攻下这笔10万元大单子,去安医大的次数多到已经算不清。”之后,这股“百折不挠”的精神也让朱鲸拿到了各大高校的单子。

目前,“温佳”被絮已经覆盖包涵中科大、安大、合工大、安医大等省内八成的高校,辐射周边10多个省份地区,年产值早已突破亿元。仅去年,朱鲸的公司便实现产值过2亿元,利税过1000万元。

影像4 木材“雕”到了合肥

搓背、修指甲、擦皮鞋……浙江人做生意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要能赚到钱,什么生意都愿意做。因此,在安徽的浙商大军中,从来不缺小生意起家的“大佬”,如卖过领带、蒸过包子的安徽鸿路钢构集团“掌门人”商晓波,靠12000元来皖创业的“手艺人”胡品贵。

素有中国“木雕之乡”之称的浙江东阳市,是安徽东雕造型技术工程公司总经理胡品贵的出生地。初中毕业后,胡品贵拜师学习木雕,在四川一家具厂工作多年后,胡品贵毅然想到安徽创业。

2005年3月份,胡品贵怀揣着12000元来合肥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不过,创业之路远比想象中要艰辛。由于资金紧缺,胡品贵在相对偏僻的市口租了一间门面,经营自己生产出来的木雕产品。结果是,头3个月没卖出一件产品,进账为零。

“当时真准备放弃了,实在是亏不起,3个月的房租基本上把我带来的盘缠花光了,心里特别着急。”胡品贵说,“见我生意做不下去,一老乡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让我把手工艺品搬到户外做,边做边卖。”

果然,这一招很快就“奏效”了, 第4个月,胡品贵的手工艺品卖出去了,并和当时合肥一家小有名气的家具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迈过第一个坎,后面的道路显得平坦许多。不久后,胡品贵在包河区平塘王工业园,建造了自己的木雕生产基地。经过7年的沉淀积累,胡品贵当年怀揣的12000元也翻了无数个跟头,变成了数百万资产。

素描

安徽“浙江帮”

“钢构大亨”商晓波夫妇白手起家从浙江来到安徽打拼,成为福布斯与胡润富豪榜的“常客”;“中国鞋王”王振滔“落户”于安徽宿州,6亿元建立超40公顷厂房;“电缆巨人”张胜利收购安徽绿宝电缆厂,为中国电线电缆20强……

“结缘安徽的浙商还有很多。”在位于合肥长江西路与科学大道交会处的浙商大厦里,安徽省浙江商会常务副秘书长尹佩贤,长期与在皖的浙商们打交道,她的印象中,浙商个性鲜明却也有共同点。相似之处,是他们不轻言放弃,凭借着一股执着的韧劲勇闯天下;不同的是,他们创业的足迹遍布各个行业。

尹佩贤说,从早期来皖的浙商来看,大多“草根”出生。他们发家有靠摆地摊、有靠挨家挨户上门推销。“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天生胆子大,敢闯敢干敢冒险。”是大多人当时的生活写照。

如今,浙江商会在皖走过了10个春秋,从最初屈指可数的“淘金者”到现在拥有40多万人的“浙商大军”。其中,有一定规模的浙商企业有上万家,在皖投资总额逾10000亿元,在安徽的经济浪潮中不断掀起波澜,写下了不可复制的商界传奇。

延伸

浙商大腕聚江淮

朱鲸等浙商只是来皖投资企业家中的一个缩影。从2002年安徽省浙江商会成立以来,更多的浙商的来到江淮大地。他们或投资地产,抑或做起小商品生意,打造了一个个合肥“义乌小商品城”。

浙商聚集江淮大地

安徽省合作交流办公室经济联络处负责人、安徽省浙江商会秘书长郑勃依稀记得,2002年8月8日安徽省浙江商会成立时的情形,“时任两省主要领导亲自见证了商会的成立,这也是在我省成立的第一个商会组织”。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有不少浙江企业家来到内地市场。而伴随着商会的成立,来的企业家更多,也结束了早期零散的格局,“浙商开始大规模向江淮大地聚集”。

省合作交流办的一项数据显示,目前,安徽省浙江商会拥有包括淮北、马鞍山、六安、阜阳、蚌埠等16个市及县级商会(办事处),会员企业更是达到4000多家,直属会员单位600多家。

10年带来10000亿

江淮第一商帮给安徽带来了什么?

以擅长做棉被等工贸生意的朱鲸为例,每年两个亿的营业额,平常人看来已近乎天文数字,而在他自身看来,在所有的在皖浙商中,实在是不值一提。事实也的确如此。“绿城”、“绿宝”、“宝业”等一个个“盘”在江淮大地上的“大腕”,都是浙商的身影。

来自安徽省浙江商会的一连串数据,或许最能直观地体现10年来,江淮第一商帮给安徽带来了什么。

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浙商企业从最初的130多个投资项目,总投资额200多亿元,发展到现在拥有10000多家企业,总投资逾10000亿元。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就有67个来自安徽省浙江商会的成员。

一方面,大量浙资涌入安徽,仅2011年浙商来皖投资的项目就有1379个,投资额为4808亿元;另一方面,浙商的创业也给本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机会:40多万浙江人在安徽从事商贸经济活动,合肥就有10万浙商,创造了近30万人次的就业机会。

抱团“打天下”

“葫芦胆儿大”是郑勃对浙商最为深刻的印象。几年前酒桌上的一个故事,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商会一次会议结束,会员单位聚餐时,两个企业家在饭桌上“拍板”,一个出资1000万,一个出资500万,共同投资一个项目。

事实上,“葫芦胆儿大”是浙商的传统,郑勃谦虚地将此概括为,与文化有关:浙江人的家乡观念较为淡薄,事业在哪,哪里就是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面临的风险大,但同时机会也大。“投资必须要看好时机,讨论过多的话,很可能就会失去最佳时机。”

浙商的“葫芦胆儿大”,一定程度上与“抱团”精神不可分。“抱团”也成了浙商经商的一大特色。

作为木雕工艺品企业的老板,胡品贵在创业初期的连续低迷,若没有老乡们的帮助,很可能坚持不到现在。而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像胡品贵这样“抱团打天下”的浙商数量越来越多。

其实,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抱团合作是目前浙商开拓市场中的一种趋势,一幕幕“抱团打天下”的故事更是接连不断地登场。“抱团”也成了浙商抵御金融危机、市场风险的有力武器。

记者手记

采访中,不少企业家都长期定居在安徽,有的甚至举家迁徙。故乡虽回不去,但在他们内心,商会就是娘家。

按照尹佩贤的话说,有困难可以找商会、缺资金也可以找商会,甚至想吃家乡菜,也可以咨询商会。浙商瑞雅国际酒店、“外婆家”……一个个地域特色极强的饭店、酒店,正是浙商消愁解忧的地方。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商会在两地经贸往来中扮演“桥梁”作用的同时,也多了一份老乡会的角色。

链接

商会,商人的娘家

部分在皖兴业的浙江籍企业家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1、中国·耀华电器集团董事长 何建国

2、绿宝电缆集团公司董事长 张胜利

3、合肥民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水英

4、安徽省百惠集团公司董事长 李昌强

5、安徽浙商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 林初田

6、合肥万事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尉俊

7、合肥宋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闻乐

8、安徽大雄华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美多

9、安徽方兴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洪福

10、安徽中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卢向中

11、安徽省华民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欣蓉

12、安徽温佳工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鲸

13、安徽鸿路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商晓波

14、安徽东雕造型技术工程公司总经理 胡品贵

15、安徽浙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权

16、巨人通力电梯安徽分公司董事长 唐庆国

17、浙江祥源投资集团董事长 沈保山

18、杭州中仑集团合肥亚太置业董事长 刘成生

19、安徽盾安民爆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 石林生

20、安徽广力集团公司总经理 朱巧萍

上述名单根据安徽浙商网公开资料整理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