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 现代城市
2012年9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展望未来 现代城市

 

未来,淮南是个什么样?

可以告诉你的是,它是一个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依山傍水、滨河滨湖、宜居宜游宜学宜业的现代化大都市。

迈向能源之都

淮南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和能源工业基础优势,在全国率先建成了首个“亿吨级”煤电基地。倾力打造以“两带”(沿淮工业带、合淮工业走廊)为主线、“四区”(4个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多园”(县区工业集聚区)为补充的“T”型工业布局。

按照一手抓“扬煤凸企”,一手抓“扬长补短”的思路,发挥煤炭优势,加快煤炭、电力、化工等产业大发展,加快安徽省煤化工(淮南)基地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加快能源城市向能源重化工业城市转变、能源基地向能源之都跨越。

迈向文化之都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自然资源越挖越少,但文化资源越挖越多。未来,淮南将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彰显城市特色,统筹城市建设与古迹保护、文化传承,挖掘、保护和传承好淮南的文化遗产,努力在城市化进程中融入文化元素,打造文化生态。由“卖资源”向“卖文化”转变,找寻淮南文化元素,提炼城市符号。

重点打好《淮南子》文化、花鼓灯文化、豆腐文化、少儿艺术和八公山旅游文化“五张牌”,激活“文化强市”,实施总投资100亿元的文化旅游振兴工程。

迈向开放之都

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转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格局。

大力实施合淮同城化。合淮同城化总体规划、合淮工业走廊规划、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完成,交通、旅游、信息等对接全面展开,参与引江济淮工程规划,打造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中心城市。

迈向绿色之都

走低碳之路。坚持既要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又要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化:高碳产业低碳化是加快深煤发展,促进煤炭“链式”延伸和“循环”发展。低碳产业集群化是加快非煤产业发展,推进以沿淮产业带和合淮工业走廊为主线的"T"型工业布局,在山南建高新区和低碳区,山北至淮河以南建加工区和服务区,淮河以北建重化工业区。

兴减碳之业。坚持在经济发展上做“加法”,在环境保护上做“减法”,把节能与减排结合起来,推进城乡环保一体化。

通过全民行动减碳。倡导全社会的减碳责任,从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抓起,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造汇碳之林。依托三山鼎立(八公山、上窑山、舜耕山)、三水环绕(淮河、高塘湖、瓦埠湖)、三城互动(东部城区、西部城区、山南新区)的生态优势和现代城市框架,推进新区开发、老区提升、矿区改造、景区完善。

着力打造原生态、宜居的山南新城,

着力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把湿地变成公园,把废旧矿区变成林地,把沉陷区变成开发区、试验区、生态区和希望区。

迈向希望之都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为着力点,把治理采煤塌陷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社会和谐工程和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来抓,累计投入90多亿元,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探索了“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的综合治理路子,创造了“夹沟模式”、 “凤凰湖模式”、 “泉大模式”等治理模式。目前,全市共建立塌陷区搬迁居民安置点67个,搬迁居民31万人。

迈向和谐之都

顺应人民群众盼发展、盼富裕、盼健康、盼公平、盼安定的期待和愿望,把资源转化、产业转优、城市转型、经济转轨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转型作为老百姓创造新生活的机会,让城市韵味更加浓郁,城市交通更加便捷,设施配套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居环境更加舒适。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将更具自豪感和归宿感,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打造成果共享、和谐发展的新淮南!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