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奉为“公主”的女儿和我势不两立
控制不住的“偷瘾”
3上一篇 2012年10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控制不住的“偷瘾”

 

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无法排解的心理难题,欢迎拨打热线向我们倾诉,我们将为您找寻最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解答,帮助您早日打开心结,拥抱美好的生活。您可以通过QQ:2574691637和电子邮箱:imwanting@163.com 联系我们。

本版文字 记者 李皖婷

倾诉人:张林勋 老师 45岁

从5岁那年第一次偷拿家里的500元钱开始,女儿嗜偷成瘾已整整10年了。我们想尽了所有的办法,可女儿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我和爱人都是老师,教书育人;可我们唯一的宝贝女儿居然是个“小偷”,有时想想,真是没脸在这世上活了。

女儿5岁那年,我们发现平时放在衣柜里的500元钱不见了,直到许多天后,我们才发现盗窃者居然是年仅5岁的女儿。我们当时觉得她那么小,不可能知道是有意为之,并未太过指责她。

小学二年级时,女儿从老师办公室里拿走了一本教科书,并于第3天偷偷还回。而在学校花卉展期间,女儿甚至将一盆鲜花挪到了厕所里,然后“义愤填膺”地向校长举报:“有同学偷花!”……直到女儿上小学6年级时,我们才恍然发觉:这个在家人面前言语不多的乖女儿居然染上了偷东西的恶习。面对我们一次次的责骂,女儿每次都信誓旦旦要痛改前非;然而,这偷瘾就像毒瘾一样,怎么都戒不掉。

上初中后,女儿继续偷着拿家里的钱。几年间,她已学会了娴熟地拧开抽屉的螺丝,粗暴地砸坏坚固的铁锁。最“经典”的一次,她将我放在大衣口袋里的1000多元偷偷拿走,因为大衣当时挂在衣柜里,她竟用扳手打碎穿衣镜,逼真地营造出“有贼入室”的假象,一度让我们信以为真。

更让我们难以理解的,还有女儿那离谱的“销赃方式”:不是买工艺品送给同学,就是干脆将钱送给同伴。每次“追赃”,我们都要一次次地厚着脸皮来到同学家,重复说着同样的话:“我们女儿给你的钱还在不?”

今年暑假,女儿被送到远在四川的奶奶家。但去了没几天,女儿便偷走了奶奶家的3000多元钱。我也打过她,还不止一次问过她,为什么要偷东西?她说控制不了自己,看到东西就想拿。

我们一家人已经伤透了心,不知道究竟是金钱的诱惑,还是偷窃成功后的巨大成就感,让孩子不顾后果地一次次伸出“第三只手”。她才14岁,以后的路还很长,难道以后她真的会变成一个小偷吗?

点评:

案例中张老师女儿的这种反复偷窃行为是一种心理疾病,称病理性偷窃,属于冲动控制障碍。患者有难以控制的偷窃欲望和浓厚兴趣,并有偷窃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满足感。

这类患者以青少年居多。病理性偷窃的病因不详,目前认为可能与先天因素、童年的精神创伤、不合理的家教、父母个性等多种因素有关,案例中的孩子出生于教师家庭,猜测可能与过严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孩子通过这种方式发泄内心的压抑情绪和间接表现对父母的反抗。病理性偷窃不能单纯与道德沦丧和品行相联系,不宜公开批评或处理。应该在保护患者自尊的前提下,由心理医生对其进行认知矫正和行为训练等心理治疗,严重时可适当配合药物治疗。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