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不得不说的故事
中国徽菜文化的贡献者
我省将2013年 定为“安徽快餐年”
下一篇4 2012年11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徽菜:不得不说的故事

邹传科
 

徽菜是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因春秋时安徽属于皖国,又称皖菜。古话有云:无徽不成镇。随着徽商的崛起,徽菜也随之享誉华夏,如今,徽菜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打开徽菜菜谱,面临那一个个熟习的菜名:包公鱼、凤阳酿豆腐、一品锅,您是不是晓得它们背后皆隐藏着一段段斑斓动听的故事。

盛赞包公鱼

1958年,风尘仆仆的毛泽东主席来到了安徽视察工作,当他听完了省委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后,徽菜名师梁玉刚师傅将自己精心准备的菜肴呈了上来。其中就有一道合肥传统的冷盘,只见它色泽酱红鲜亮,鱼香扑鼻,甚是诱人,毛主席品尝了一下便赞不绝口,并询问了这道菜的来历。

原来,合肥市有道古时挖掘的护城河,因其流经著名的观光胜地“包公祠”而被当地人称为包河。做这道菜的鲫鱼便是产自包河,因为鱼背是黑色的,人们一看到它便想到了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大人,于是“包公鱼”的美名便由此而来。

胡适与一品锅

徽菜中有两样是祖籍绩溪的胡适先生最爱吃的:岭北一品锅和绩溪挞粿。

梁实秋曾在胡适家吃过这样一品锅,他这样描述:“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有二尺,热腾腾地端上桌,里面还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皮饺,最底下是萝卜、青菜。味道极好。”胡适晚年留居纽约,逢年过节,常用“一品锅”招待他的恩师杜威先生和朋友。随着胡适的声名远扬,“一品锅”名声日隆,“胡适一品锅”也由此而得名。

李鸿章杂烩

据传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派李鸿章出访美国,一次在宴请美国宾客时,美国人吃后仍嫌不足,李命厨师加菜,而厨房准备的正菜已上完,厨师无奈将所剩海鲜等余菜统统下锅混烧上桌,美国人吃后赞不绝口,遂问李鸿章这是什么菜名,李鸿章用合肥的方言答曰“杂碎”。

因合肥方言“碎”和“烩”同音,因此正名“李鸿章杂烩”,是徽菜的代表菜之一。

朱元璋难忘凤阳酿豆腐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于凤阳,因家境贫寒而靠乞讨为生。

一日,饥肠辘辘的他在凤阳城内的黄家小饭店讨得了一碗酿豆腐,吃下去之后感觉味道极佳。在他登基之后,仍然对凤阳酿豆腐记忆犹新,于是便下令将家乡的厨师招进皇宫,专门为他烹制这道菜。

从此,凤阳酿豆腐便成了一道名菜而流传至今。

干锅炖的传说

在徽菜菜系中,“干锅炖”是一道很受人们欢迎的菜肴。

宋元丰年间,苏辙因受其兄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来绩溪做了县令,上任第三日出城游石照寺。石照寺位于绩溪东山背后,石照寺主持是偷吃腥的馋猫。和尚想出办法:将猪五花肋肉洗尽切条,码在钵盂之中,放上盐、姜、蒜和少许料酒,并放到火篮上,盖上布,将其藏匿在后房的夹墙中。五花肉经两三个时辰的文火煨炖,酥烂可口味浓诱人,食之不腻挥之不去,这就叫“干锅炖”。这“干锅炖”刚好被馋嘴的县令撞上了,让他大餐一顿。石照寺现已不复存在,但“干锅炖”一菜却在民间久久流传。

徽州腌炖鲜

歙城东问政山竹笋堪称笋之冠。据《歙县志》载:“春笋以问政山为冠,红箨白肉,落地即碎。 ”自古徽州人重乡情,恋乡俗,每逢春笋破土,家人都要起大早将问政山笋挖出,装船沿新安江而下,行舟时把笋层层剥尽,切入砂锅,以炭火清炖,昼夜兼程,行至杭州,打开砂锅,香气扑鼻,宛如在家吃鲜笋一样美味。问政山的春笋,笋壳黄中泛红,笋肉白皙,质地脆嫩微甜,以手指捏其笋肉,便可见滋水。当地人称这种笋为“白壳苗”。清代诗人汪薇有诗赞曰:“群夸北地黄芽菜,自爱家乡白壳苗。 ”可见,问政山笋早已驰誉天下。

徽州腌炖鲜选用徽州火腿和问政山笋砂锅煨制而成。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