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艾滋病犯人的“罪与罚”
为患艾滋产妇接生可能导致染病?
下一篇4 2012年1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个艾滋病犯人的“罪与罚”
29岁狱中查出患病,重拾希望的他选择不放弃
尤仁祥 记者 马冰璐/文 程兆/图
狱中接受采访的张平
 

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在安徽省淝河监狱,关押着一群特殊的服刑人员,他们既是戴罪之身,又是艾滋病人。昨日,记者在该监狱的“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上,与他们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活动中,记者与身患艾滋病的服刑人员张平(化名)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37岁的他敞开心扉畅谈了这些年的人生经历和心理感受。对于即将刑满释放的他来说,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18岁回到老家,交了损友

说起自己的身世,张平微微地叹了一口气:“两岁那年,母亲因为与父亲吵架自杀了,我的天空突然没了色彩,一片黑暗。”

年少的他渐渐地成为父亲眼里“不听话”的孩子。虽然不听话,但他并没有给父亲惹过祸,年幼的他还在心底暗暗发誓:要靠自己,改善家里的条件,让父亲过上好日子。13岁那年,他决定付诸行动。

他不辞而别,还偷偷地混上了从老家阜阳开往上海的火车。可是到了上海,他很快又被当地有关部门送上了返程列车。“那趟车是从上海到西宁的,我应该在蚌埠下车。”但他没有下车,而是一直坐到了终点站——西宁。为了养活自己,他帮别人放过羊,收过废品,“一个月能挣100多元,勉强够维持生计。”

后来,他在老乡的介绍下,跟着一个河南的包工头干活,“没想到这人是个‘黑老板’,干了一年,一分钱没拿到。”17岁那年,他到了西安,跟着一个老板修路,“那些年里,除了老乡,他是对我最好的人了。”

13岁离家出走,赤手闯天下

18岁那年,他回到了阔别5年的老家阜阳,看到他,父亲愣了一下。后来,他才知道,这些年,他了无音讯,父亲以为他不在了。

“父亲老了,两鬓都是白发,对我也亲切了些,他不住地说,儿子,你别再往外跑了,我养你。”看到苍老的父亲和依旧贫困的家,他没有听劝,很快又离开了家,“那时候唯一的念头就是挣大钱。”

他选择在省内寻找“致富”良机。很快,他结识了一批“朋友”,“如今看来,尽是些损友。”这些人虽整日无所事事,但不缺钱花,“后来才知道,他们靠抢劫为生。”他不久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21岁那年,张平忽然发现,身边的同龄人都有了房,结了婚,而他仍然一无所有。他暗下决定:要快速致富,不管用什么手段。

也就是当年,因抢劫,他身陷囹圄,直到此刻,他才幡然醒悟。“当时,感觉自己可能会判死刑。”最终,他被判了无期徒刑,“虽然松了一口气,但我还是觉得没有未来了。”

29岁查出患病,天突然塌了

1996年~2004年,张平两次获得减刑机会。就在他踌躇满志好好改造时,坏消息传来,在全面普查中,他被查出患有艾滋病。“那一刻,我的天又塌了。”

他回想多年来的经历,一瞬间明白了患病的原因。“回到老家那年,村里有人去卖血。”怀着好奇心,他也去卖了几次,应该就在那时候感染了病毒。

为了治疗需要,他转到淝河监狱服刑。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三个“恩人”,淝河监狱第二监区监区长袁征。“当时,我认为,自己没有任何希望了,可他告诉我,艾滋病是可治、可控、可防的。”

对于袁征的话,他感到质疑,“两三年后,我明白,他没有骗我。”因为他发现,接受药物治疗后,他的身体有了明显改善,“以前经常盗汗,治疗后,汗少多了。”

37岁即将出狱,新生活来了

张平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好消息,经过5次减刑、1次改判,今年37岁的他将于年底出狱。“出去后,我想当摩的司机,挣钱养活自己,好好过日子。”

采访快结束时,张平说,有件事,他一直比较担心,“出狱后,我怎么继续接受治疗呢?”

听到他的顾虑,一旁的安徽省监狱总医院副院长曹斌说道:“别担心,到时候,我们会和你们那儿当地疾控中心进行交接,他们将负责为你继续提供治疗。”

听到这些,他如释重负,连声说道:“新生活就在眼前,我会心怀感恩过好每一天。”他说,这些年,他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谈“艾”色变,“关心呵护我们这个特殊群体的人越来越多,我相信,以后还会更多。”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