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风俗多 且行且渐远(下)
2013年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传统风俗多 且行且渐远(下)

 

祭祖取代祭灶

祭灶风俗伴随社会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祭祖。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

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

晚上那顿准备多日的团年饭,大都也是先请祖先“前来”享用后方可开席。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打开,随时换菜。

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肃静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

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扫尘仪式变得简单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 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传说有一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现在的扫尘并不一定要在腊月二十四后时进行,而且也不太讲究扫尘的规矩,只是和平时一样的基本清扫。

基本的程序简化

一是时间缩短了。过去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在乡村甚至到二月二。在改革开放前,一些贫穷的乡村,还保留着“正月过年,二月赌钱,三月下田”的陋习。农家主妇们则以正月能吃上年蒸的馒头,视为家有“陈粮”,象征富裕。现在缩短从祭灶到初五、不过十多天,最多到元宵节。城市只有七天假,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刚过初三,甚至过了初一就往外走,可以说比城市人的节奏还快。所以,我们说元宵节几乎成了过年的“尾巴”。

二是程序简化了。比如腊八、祭灶等一些祭祀礼仪程式,几乎不再延续。除夕守岁,初一接“天方”,仅在子夜放炮迎新年。初五小年虽然还保留,也只是留下了许多鞭炮声。

三是由传统的祭祀性转向娱乐性。传统春节前后,在乡村里,不仅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而且在万物有灵的信仰支配下,乡村土地神、井神、门神都在祭祀之列。城市商家要在初五接财神,初六开门大吉。现在,从除夕春晚开始,就呈现出娱乐气氛。更有不少人刚过初一就举家出行旅游,去度个春节旅游黄金周。

四是由家庭为主体转向对社会关系的重视。现在的春节期间,不仅把过去单纯地走亲戚演变为相约朋友、同学、同事聚会,就连除夕团聚的年饭,由于单亲家庭和老龄化空巢家庭增多,在城市也出现了几家人共同聚集“拼年饭”现象。

春晚电视举办30多年来 ,守岁这个传统的文化内涵也在渐渐变化。首先,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的场景基本少见,取而代之的是从市场上购买;其次,家人团聚守岁畅谈家事,相互沟通,增进亲情的气氛,也被共同欣赏春晚娱乐节目的兴趣冲淡。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