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寻梦的地方
思念,在人间四月天
下一篇4 2013年3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走进寻梦的地方
——重返原安徽劳动大学
温纯如
 

人生都有梦,特别是大学梦。当大学毕业之后,特别是当人步入中年之后,寻梦之思更切。大凡于安徽劳动大学学习工作过的学子和老师而如今无论在何方,心中可能都怀有对“劳大”挥之不去的眷恋情怀。尽管“劳大”已告别了属于它的历史,但仍然使“劳大”人魂牵梦绕。我是在“劳大”学习过的学子,离别“劳大”已30年了,多么想能够重返原安徽劳动大学--这个寻梦的地方啊!

说来也巧,我得到了重返劳大的机遇。过去的劳大校园原址已交给安徽省农垦管理局辖属的麻姑山茶茧场,近年已改制属于敬亭山茶场麻姑山分场。因我爱人张红霞同志在局里工作,是有机会去麻姑山分场的。2012年12月的一天,应邀我随同她去了敬亭山茶场麻姑山分场,重返劳大看看。接我们的车先到敬亭山茶场总部,得到皖垦茶业集团张国祥老总等领导的热情款待。在接待室里首入眼帘的,就是曾来这里参加每年春天采风笔会一些著名文人而留下的书画屏,特别是当我看到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的作者吴雪时,内心忽然一亮,这位省著名书法家,不就是原来劳大哲学专业七七级的学子吗!?

第二天一大早,天下起了蒙蒙细雨,当车来到宣城叶家湾时雨却大了起来,我心想老天爷应当体谅一下我们的心情。说真的,当我们参观劳大旧址时雨果然停了,虽说是寒风阵阵,雨后劳大的景色还是不亚于当年那样满园春色、令人陶醉。(在蒙蒙的细雨里,劳大整个校园像被轻纱漫裹的刚刚出水的芙蓉那样秀丽挺拔。在校园中当年碗口粗细的树木,如今已长成一人已抱不拢的参天大树,满园香樟、雪松像织就绿色的大网把整个劳大校园笼罩在苍翠之中。后面的水库、山崖,在回荡的雾气中如神话般地时隐时现。放眼远眺,真是:美哉!劳大!我们先来到原劳大图书馆,它是当年一座满足全校教学与科研的图书基地,现在样子没变多少已被刷新,只是已变成了一所老年托护中心。来到当年的学生餐厅,它虽然陈旧了许多,似乎依然还能想到当年同学们打饭排队的情景,现在已变成了仓库。最令人难忘的是当年的双子楼,教学大楼和实验大楼,这是当年学子求学的殿堂,是承载着青春和梦想的地方。当我们凝望这座当年宏伟的建筑,有多少导师学子在这里传道授业,而如今这些学子已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那时年轻的老师如今都已两鬓如霜。当年的学生宿舍楼和教学楼如今已成为“安徽文源职业学校”。这是2005年由李奇林创建的中等专业学历教育的学校。令人醒目的,是在宿舍的墙上写着斗大的“永恒的劳大 发展的文源”醒目标语,以示这里人要把劳大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他们力图保存着劳大原貌,把校园管理得洁净齐整。我们又来到了“大学湖”,这是后来建设的可谓现在最美的地方,小桥碧水,一座飞檐紫红顶的凉亭坐落在湖的中央,与远处的茶园交相辉映,一片湖光山色,美景如画。它对劳大整个景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实为好景致,观后实为感叹!

安徽劳动大学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但它对安徽省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却是永载史册的。1965年中共安徽省委根据国家主席刘少奇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报国务院批准,当年1月1日在宣城叶家湾正式创办安徽劳动大学。1966年安徽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政治经济学专业)并入劳大,壮大了劳大原政治系的力量。同年,“文革”开始。1969年在全省拆、并、迁中,原合肥师范学院政教系和安徽教育学院并入劳大。劳大作为综合性大学,1971年设四个系,扩大为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教、汉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和农学七个专业,1975年增加了茶叶专业。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数理系分为数学系和物理系,各专业均为四年制学制。1978年开始招收我国文革后首批哲学专业和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

到1981年底在校学生数为1399人,教职工608人,自1971到1982年,共培养本、专科生3720人,不包括在劳大上学后调到安大哲学、政治经济学、中文七七级毕业生近600人,硕士研究生11人。在教学科研方面成果显著,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在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学、共运史、中共党史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业绩。在全国刊物发表数十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红楼梦》、鲁迅研究等方面崭露头角,不少专业参加编写一些质量较高的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1973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西方近代哲学史》,在国内哲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还出版了20期《安徽劳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受到普遍重视和欢迎。1978年10月由劳大发起,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商务印书馆、安徽劳动大学等共同举办召开了文革后全国首次哲学大会:“全国西方哲学史研讨会”,史称“芜湖会议”,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在省1979年到1981年的系科调整中,劳大保留了农学、茶叶等系科,哲学、经济、中文等专业的学生及科系作为主体并到安徽大学,还有一些教学人员与理科学生等调到了其他院校。1982年9月省政府正式决定将安徽劳动大学改为皖南农学院,1989年5月1日皖南农学院被撤消,师生并入合肥经济技术学院。至此,劳大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安徽省农垦管理局接收了皖南农学院校园和遗留人员,交由当时的麻姑山茶茧场管理。20多年过去了,劳大校园至今仍保持了原貌并有很好的发展,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是当时接受皖南农学院的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当时的麻姑山茶茧场的党委书记、场长张宝书同志。

原劳大占地面积945亩,农场耕地3000亩,旱地400余亩,水田1000余亩,茶园1600余亩。作为麻姑山茶茧场的党委书记、场长张宝书认为,劳大遗留下来的土地、建筑固然重要,然而劳大遗留下来的更可贵的是难以估价的文化精神。为了发扬与纪念劳大的文化精神,纪念这里曾经办过大学,在当时茶茧场经济较为艰难的情况下,投资18万元修建了“大学湖”。而来到这里的当年的学子无不交口称赞,这为原劳大增添了新的光彩。在上世纪90年代,正赶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由于茶茧场经营模式单一,效益不好,职工生活艰难。现任麻姑山分场的蒋场长,告诉我们那时职工半年才能发一次工资,除满足小孩学费外所剩无几贴补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来自浙江、广州的及其他省商人想出高价购买原劳大院内硕大的香樟、雪松等珍希树木。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也是符合不少人“生财之道”的想法,也可解决群众生活上的燃眉之急。可被当时的书记、场长张宝书坚决地拒绝了,他说:“这是劳大留下来的一种象征,它里边包含着多少劳大人的心血,一棵也不能卖!”原劳大的这一片绿荫,就是这样被保留下来的。为了解决职工生活问题,张场长决定领着大家走多种经营的路子。原劳大校园的那些荒山就被全部开垦出来,种植良种茶树,职工每户都有自己的茶园,就这一项给职工带来了不少的收益。张宝书说是党的政策和局领导的关怀使麻姑山茶场脱贫了,富裕了,也给原劳大校园增添了勃勃生机。近些年来,每年都有一批批的人陆续来到劳大旧址,追寻往日的青春足迹,其中不乏一些政要、专家学者及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

如今,原劳大的整个校园风光旖旎,茶香满园!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