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蚕桑产业日子有些“寡淡” “东桑西移”如何打开致富之路
2013年5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产品多低端,品牌不够响 一条产业链,还没做好大文章
安徽蚕桑产业日子有些“寡淡” “东桑西移”如何打开致富之路

记者 张华玮
 

5月4日,家住合肥建材一厂附近的刘明明,花10元买了一盒蚕种回家,这盒种有200粒,20天左右蚕种就会变成蚕宝宝。“妈妈说,蚕宝宝很金贵的,浑身都是宝贝,作为蚕宝宝食物的桑树也是宝贝。”10岁的刘明明,更加珍惜这盒蚕种了。

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德辉介绍说,“我省蚕桑产业综合利用做得很一般。2010年的时候,我省茧丝绸全行业产值已达45亿。近两年,该产业整体稳中有升,但没能抓住‘东桑西移’的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我省蚕茧产量始终在全国六七位徘徊,蚕桑产品也仍以低端产品为主。”

“与江浙等省市相比,我省行业集中度低、产业层次低、知名度低,事实上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政策的实施,安徽茧丝绸企业有一大半都是外来‘老板’在做主,但存在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现状素描

种养户: “桑蚕是穷人们的事业”

4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的金牛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天该合作社热闹非凡,在一间“教室”里,挤满了数百位当地的养蚕农户,一打听,原来是在今年发春蚕种前,合作社给大家做技术培训。

“我们合作社2008年刚成立的时候,只有50户,现在有600户,可以说大家的养蚕积极性越来越高了。”肥西县金牛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启华说,“蚕桑这个事业,一家一户散种散养,效益不高,也容易发生问题。大家集合起来,规模化种养,能够规避多种风险,带来更高的效益。”

据介绍,该合作社去年的产值为1600万元,合作社盈利30多万元,养蚕户的户均年收入达到万元以上。赵启华的养蚕干劲十足,去年盈利后,今年又购买了一台20多万的蚕茧自动烘干机,要知道这种烘干机,目前全省只有4台。

“桑蚕是穷人们的事业。我们这位于江淮分水岭一带,水源条件不好,水稻、小麦等大宗作物无法大面积种养,但桑树耐旱性强,我们这里的气候很适合栽桑养蚕。养蚕的投入很低,一盒种三四百元的本钱,25天左右,以蚕茧对外销售,一盒种一般能有45公斤的茧,按40元/公斤算,一盒种就是1800元,净赚1500元。”赵启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但一年可养四季。

“养蚕最怕大病大灾,但现在有了政策性保险,一盒蚕种农户交6元,政府给14元,一共是20元,假如最后颗粒不收,能赔付400元,成本就收回来了。另外,政府还给了很多扶持政策,比如对我们合作社免除了一切经营费用,不征增值税,不征地税,任何税收都不征。”赵启华认为,现在正是发展桑蚕产业的大好时机。

企业:西方国家对丝绸需求量更大

安徽源牌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省一家以茧丝绸生产加工为主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源”牌白厂丝、“SILKISS丝侬”牌和“曼尼陀”牌蚕丝被等系列产品已成为国内外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免检产品”。

“蚕丝是自然界中最轻、最柔、最细的天然纤维,而且益处多多。”安徽源牌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汪海涛向记者介绍:“西方国家对丝绸的消费量比我国大很多,像衣服、被子、领带等。我们的茧丝都是大量对外出口的,蚕丝被的对外销量也在逐年提高。”

“丝绸衣服有一个毛病,水洗过之后会打皱,”黄德辉介绍道,“也就是说,如果要让衣物保持有型,每次水洗过之后,穿之前都要对衣物进行熨烫。西方人有这个习惯,但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所以国内的丝绸销售市场,一直都很一般。”

黄德辉也告诉记者,“我省的蚕桑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外出口的,属于外贸产品。茧缫出来的丝,或者制成绸缎、绸胚布,我们主要还是出口原材料,给人家加工印染,我们搞的基本上还是原始的东西,也就是低端产品。”

延伸:让故宫“倾心”的桑皮纸

说起蚕桑产业的延伸,就不得不提岳西县桑皮纸纯手工艺人王柏林。从2005年至今,他已经累计向故宫输送桑皮纸十多万张。2004年,故宫大修倦勤斋,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在全国寻找桑皮纸手工制造艺人,最终王柏林的桑皮纸让故宫“倾心”。

“制作桑皮纸需要30多道工序和流程,机械化大生产导致了传统手工造纸业的严重萎缩,但手工造纸和机械造纸,终究是有区别的。”目前,王柏林已在北京开了一家生产桑皮纸的手工作坊。

潜山县槎水镇农技站站长范桥松介绍:“槎水镇利用废弃桑枝每年发展反季节香菇103万棒,每棒投资2.8元,可产香菇1.5~1.8斤,可收获3.8元,每亩可获纯收入2.5万元。”

据岳西县蚕桑局负责技术推广的陈宗庆介绍:“桑叶在古代又称‘神仙叶’,其本身就是中药材的一种。制作桑茶和一般制作其他茶叶的工序差不多,桑茶可代替传统茶叶,也可制成袋泡茶。”

“蚕桑产业,不能在一根丝上吊死,现在很多研究单位,都在想方设法扩大蚕桑产业链,包括桑树的综合利用。”黄德辉向记者介绍,“我省做得比较好的一个是桑茶,一个是废弃桑枝养食用菌,还有一个是桑皮纸。”

“蚕蛹可食用、也可提取蛹油,蚕沙枕头是保健佳品,桑树可在沙漠、盐碱地区做绿化,蚕桑里提取的叶绿素价值非常高,桑果可做饮料和酒,丝胶可用于做高档化妆品……”说起蚕桑产业链,黄德辉如数家珍。

发展困局

缺乏技术人员

“去年,我省蚕桑技术干部一共只有327人。目前来说,桑蚕的种养环节,主要还是依靠人工养殖。但客观来说,我省做这一行的技术人员太少了。”黄德辉说。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栽桑养蚕的,一般都是老人和妇女。”赵启华也表示,“所以我们每年都会进行轮训,尽可能地提高养蚕户的能力,他们养得好,赚得多,积极性也就会更高一些。”

“目前蚕桑的比较效益还是很低的,你在外面打工,怎么着,一天也能赚50元吧,25天就是1250元。养蚕,一盒种25天也就赚1000多一点,还是在没有出现什么疫情和灾害的情况下,”陈宗庆说,“愿意学这个技术的越来越少,学得好的就更少了。”

工艺、管理相对落后

我国是茧丝绸原材料供应基地,产量占到全世界的70%,但我们的加工工艺、印染技术比不上意大利、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抵不过印度、泰国等邻近国家。“一条领带,我们自己做出来的几十元,人家做出来再回来销售,就上千元了。”黄德辉说。

而放之全国,我省行业集中度低,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占行业总产值不到1/4,产业集聚、集群还未成形,散、小的局面尚未整体改观。“除了京九、源牌,我省茧丝绸这块,就没什么大企业了,整体上还是比较散,没有形成规模化。”六安市太平丝棉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远祥感慨。

黄德辉告诉记者,我省的产业层次较低,无法获得更多的产品附加值。

“事实上,我省很多茧丝绸企业的老板都是江浙人,一方面江浙那边的加工工艺更成熟,他们有经验;另一方面,你打过交道就知道,江浙的管理体系更严格,企业制度规范,并且投融资也更快捷。”张远祥说。

内销市场未打开

“蚕桑行业的主要消费市场在国外,国内消费市场基本没有打开。目前在国内、省内销路比较好的只有蚕丝被,我省大部分中小企业做的就是蚕丝被的生意。”分析原因,汪海涛说,“主要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没有达到吧,如果说现在人人都买一件丝绸衣服,这个行业一定会发展壮大。”

“我看到过一个数据,我国每年人均丝绸消费不到15克,印度人均消费在25克以上,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均消费已达到125克。这里面的差距太大了!”黄德辉说,“我省的丝绸消费量就更低了,没有消费市场,你很难要求企业做更多投入,改进工艺。广东蚕桑综合利用做得最好,江浙加工工艺做得最好,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丝绸消费量相对较高的地区。”

破局之道

企业贷款不再“歧视”

“像我们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蚕桑行业居然被列入高风险行业,什么概念呢?我们需要资金,我抵押一套100万的房产,如果我是做其他行业的,能贷款八九十万,但我做蚕桑,最多只能贷到50万,经常只能贷到三四十万,这对我们的打击太大了。如果在融资方面给予我们更好的政策,我相信不少企业都能更进一步。”张远祥信心十足。

“有了蚕桑农业保险,大家干蚕桑事业的积极性明显高了。栽桑养蚕是蚕桑产业最基础的一个环节,事实上是非常重要的,好茧好丝的价格,以及用它们做原料做出的成品,价值是明显不同的。但蚕很娇贵,养起来说难不难,说易不易,我们就希望政策保障这块,能不能给得更高一些?保险赔付能不能更高一些?农户不担心亏本,积极性就高,养蚕养久了,就会熟能生巧。”赵启华觉得,想有更多的技术工,首先要能留得住做这行的人。

黄德辉说,“事实上,省政府近年来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是很大的,我们都能感觉到,但为什么不能像给其他大宗作物一样,给蚕茧定个最低保护价呢?这样农户的积极性会更高,从事这行的人会觉得更有保障。”

政要、明星“以身作则”

“从现在的市场情况看,蚕丝被的需求量越来越高,蚕丝被的价格可不低。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会主动地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虽然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还没到,但通过一定的宣传引导,还是能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的。”汪海涛对丝绸行业的未来发展,十分看好。

“我们行内人经常在一起开玩笑,像喝咖啡啊、吃韩国烤肉啊,这些外来的生活习惯,对国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可见生活习惯不是一成不变。虽然说现在国人可能没有每天熨烫衣物的习惯,但不代表以后不会有这样的习惯。那些曝光率很高的政要、明星,如果在亮相时能够更多地穿着丝绸衣物,就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如果能打开国内消费市场,这个产业将会迎来一次爆发式的发展。”黄德辉笑着对记者表示。

高端产品开拓海外市场

“国内消费市场想在短期内打开,是不太现实,但目前国际市场的丝绸需求量依旧很大,我们不能一味出口原材料和低端产品,而应该在加工产品方面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汪海涛向记者表示。

“我们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完全可以从国外引进设备和技术,生产出高端的产品,再向这些地区销售。”黄德辉建议。据记者了解,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已经从意大利引进了设备,安徽源牌则从日本引进了设备,但想培育出国际知名的品牌,显然还需要时间。

“够实力的大企业,完全可以进行规模化经营,创立一个综合性品牌,把桑茶、桑果酒、蚕丝被、丝绸衣服等等,囊括到一个品牌下,集中向国内市场、国外市场推。可惜我的企业实力不够。”张远祥遗憾地表示。   

链接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省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加快,其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 不断上涨,致使传统的蚕桑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生产规模逐年下降;中西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 源和劳动力资源,具备发展蚕茧丝产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故商务部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将蚕茧产区逐步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战略性转移。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