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的寻根情结
我们的母亲都在非洲
下一篇4 2013年5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家谱史图志》
炎黄子孙的寻根情结

陶善勇 记者 张亚琴
 

一本泛黄的毛边纸册子,记录着家族树上每一根“枝干”、每一片“叶子”——包括生长着的和已经飘落的。这册子一般由家族中的长房男子掌管,由他们接力写成,历经百年,除了纸张颜色古旧得不能再古旧,册子的四角边头,依然完好如初……

这就是家谱,简单而单调的文字,没有评价,丝毫看不出褒贬。可是细细研读这些文字,能使人感觉到,每一段文字背后,都隐藏着一段丰富的历史。

日前,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特邀请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上海市图书馆原党委书记王鹤鸣先生编著了《中国家谱史图志》一书。

特有的文化遗产

海内外炎黄子孙都有浓重的寻根情节: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这样的叩问在心中挥之不去。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依据家谱这种最直接、最有针对性的文献。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

家谱是珍贵的人文资料,对研究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民俗等均具有很高的价值。当前,各地均掀起家谱热。

家谱资料的整理开发不断深入,关于家谱应用的研究日趋成熟,海外华人的寻根意识以及对家谱文化的重视,对家谱研究本身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的文化背景下,我国的家谱研究呈现一派方兴未艾之势。

家谱学术界的首席专家编著

上海图书馆家谱文牒藏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原件最多的共藏机构。自然,王鹤鸣先生掌握极其丰富的一手资料。

王鹤鸣先生是当今中国家谱学术界的首席专家,在家谱界,王鹤鸣先生给人的印象永远是引领学术前行的一杆大旗。他多年从事家谱研究,对中国家谱研究具有理论创新。

他曾出过200多万字的洋洋巨制《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开启了公藏机构系统整理所藏家谱的先河。又主编过当代唯一完整反映全世界中国家谱收藏情况的著作《中国家谱总目》。

《中国家谱总目》,首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将中国家谱汇编成目,是中国谱牒学上的一项盛举,也是21世纪初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较为准确地揭示了中国家谱的存量和收藏。是中国家谱整理与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

收录了300多幅珍贵图片

全书分为11章,从理论角度系统阐述了中国家谱的起源、兴盛、转型、完善、发展、普及,全面论述了中华家谱的发展史。

该书自家谱的起源讲起,自母系氏族社会晚期至商代是起源阶段。周代是家谱的诞生阶段。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是兴盛阶段,是我国家谱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到唐代,在官修谱牒发展的同时,私修谱牒也发展迅猛。宋代是家谱的重要变革、转型时代,并延伸到元代。明代是家谱的完善阶段。修谱的体例、内容趋于成熟。清代及民国时期是家谱的普及阶段。中国家谱在数量、质量、内容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峰。

书中许多论述和观点都是中国家谱研究方面的创新。

全书收录了300多幅珍贵图片,使得全书图文并茂。“图说”家谱在保留图书的学术性、科学性、研究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感性和直观,对推广家谱文化的意义更大。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