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代“高考”面面观
2013年6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代“高考”面面观

本版文字 张亚琴
郑颢是中国绝无仅有的一个状元驸马
明代赵秉忠状元卷首
 

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对于每个人而言都不陌生。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这样的“高考”,即古代的科举考试,自隋唐开始施行,直到清末废止。读书、应试、入仕成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三部曲。科举的故事,可谓是社会的缩影。

安徽也是个出了众多进士和状元的地方,比如有名的状元县——休宁,这些金榜题名的状元或举人、进士,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又发生过哪些奇闻逸事?

根据现有的资料,历史上安徽各县中文进士数量超过500名的有歙县,超过200名的有休宁、桐城、宣城,超过150名的有合肥、泾县,超过100名的有和县、当涂,在100名上下的有祁门、广德、怀宁,接近100名的有无为、寿县、贵池……

知识篇 古代“高考”也“封卷”

现在高考规定有严格的封卷制度,每场考试一结束便弥封考卷,以防止考试阅卷出现人为弊端。实际上,这种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早已有之。

据《宋史·选举》说,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时在试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贯,决定录取卷后再开拆弥封。追溯起来,宋代的“糊名考校”法显然当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不过,在古时封建官场腐败的情况下,即便实行考卷弥封制度,还是有不法考官凭借辨认考生字迹作弊。

古代“高考”同样重视“素质教育”。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科考就是举人到京城会考,金榜题名后紧跟而至的就是高官厚爵。其实,真实情况并非这样,古人在会试取中贡生后,还要面临另外一场考试——殿试,然后才能决出“名次”。

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皇帝除了现场点题让贡生们作文比试外,还要通过问话、观察等方式对他们进行考察,最后综合他们的情况,才能定出状元、探花、榜眼等一应名次。

殿试的好处是,通过直面观察,对“考生”平时接受“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解,以尽量做到全面正确地评估其才能。

历史篇 入殿试需闯六关

科举最高级的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要想获得这一资格,必须闯过六关:首先参加童子试、府试和院试三关,获得“秀才”头衔;然后通过省学政巡回举行的岁考,闯过第四关,保住“秀才”的头衔;这样才有资格参加三年一考“大比之年”的乡试,连考三场中了“举人”,才过了第五关,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一般在乡试后的下一年春天举行,也要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主持,在京城进行,也要考三场,考中了得到“贡士”的头衔,才能最终取得“高考”入场券。

为参加这场重要的考试,书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书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而古代“高考”的科目,则有书、诗、论、赋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试帖诗是诗体的一种,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和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作出诗来。

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30年(公元1904年)的刘春霖,前后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了500多人。科举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3年(公元1853年)的傅善祥。

奇迹篇 六夺第一未登科

贵池人黄观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次第一,后人用“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来称赞他创造科举考试史上的奇迹,可是在明代的登科录中,却没有他的名字。

他的父亲黄古出身书香门第,后来家道中落,贫困艰难,不得不入赘贵池上清溪的许家,成了“倒插门”的女婿。黄观出生后,即从母姓,名叫许观,直到他做了礼部右侍郎以后,才获得恩准恢复原姓,改称黄观。

黄观小时候勤奋好学,他的老师是元末学者翰林待制黄冔。黄冔十分重视气节,在明朝的大军攻破大都后,黄冔为大元帝国殉国而亡。这种为了名节、为了理想而死的精神,对黄观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几十年后,他也效仿他的老师,追随自己的理想而去。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黄观以贡生的身份入太学。这年八月,他参加乡试的考试,获得第一名,中“解元”。次年应会试,又得了第一名,中“会元”。同年,他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的殿试,再次获得第一名,中“状元”。这样,明代第一个连中三元的读书人就诞生了。

人们回顾他的科举之路时,发现黄观不但得了三元,而且在入太学前的县试、府试和院试三次考试中,也均是第一名。

黄观在洪武、建文两朝官运亨通,得到两代帝王的赏识。到1398年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朝更改官制,黄观任礼部右侍郎。

可是,懦弱的朱允炆被他的叔父朱棣在建文四年(1402年)夺去了皇位。黄观自然被朱棣视为乱臣贼子,列为“奸臣”名单里的第六位,之后和家人自杀身亡。

但朱棣却仍不放过他,愤恨之余,叫人扎了草人,戴上黄观的帽子,放到街上斩首示众。更残忍的是朱棣下令屠杀黄氏家族所有的男丁,历史记载,仅有黄观的弟弟黄觏留下一子,幸运地躲过一劫。怒气未消的朱棣还命人删改了登科录,把黄观的名字去掉,妄图抹杀他科举成就。

驸马篇 状元驸马只一人

驸马、又叫副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专称。驸马的故事很多,在民间往往把状元和驸马联系在一起。不论正史、野史和民间都流传着许多遗闻趣谈。

而且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印象,中了状元就可以当驸马,当上驸马的不是受气就是负义,其实在中国科举历史上招赘驸马状元是少见的。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唐朝有一个入赘驸马状元,他就是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状元郑颢,这桩婚事还是被骗被逼弄成的。唐宣宗李忱继位后,看中了郑颢,就托宰相白敏中(白居易的弟弟)去作媒人。郑颢已和楚州士族卢家联姻,正赴楚州迎亲。白敏中追到楚州拦住郑颢,以朝廷公务的名义暂停迎娶、立即回京。回京后郑颢就被逼和万寿公主成亲。

郑颢是中国绝无仅有的一个状元驸马,终日赌气斗殴,生活得很不愉快。

当涂人周震炎是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己未科状元,也差点成了驸马。

南宋理宗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封为周、汉国公主,喜爱异常。公主到了及笄之年,议选驸马时,考官丁大全为诌媚理宗,欲从新科进士中挑选一人,遂看中相貌英俊的周震炎,并私下告诉试题,使周震炎得中第一。

但当周状元廷谢时,公主在屏风内看到他年近三十,表现出不高兴的情绪,理宗知道了女儿的心意,就不采纳宰臣的意见,周震炎从而失去了做驸马的机会。

后来,丁大全后因作恶多端被罢官,周震炎亦受牵连,状元头衔被褫夺,降为最末一名,死于贬官途中。

而那位公主也只活到22岁就病死了。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