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及第:场中莫论文——落榜考生也励志
2013年6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落第及第:场中莫论文——落榜考生也励志

本版文字 张亚琴
绘画作品里描述的王致和南酱园
漫画:科考
 

意外篇

科举考试,不是一味地以才华取士,师生学统甚为重要,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无法预料和常人不知的因素,比如考场当时的突发情况,或者根据几位主考官或皇帝的好恶,就确定了应试考生的命运。因此,也就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录取结果。安徽的焦蹈和戴长芬就是明显的例子。

大火烧出来的繁昌状元

据清代《太平府志》和《繁昌县志》记载,从宋朝至清朝,安徽繁昌出了36名进士,但仅有两位高中状元,焦蹈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焦蹈,北宋时期庐州无为(今安徽无为)人。他还在乡校读书时就有“神童”之称,小小年纪便通览了经史百家。在乡试中,焦蹈获得第一,可在礼部主持的会试中,却每每不利。他并不灰心,仍然刻苦学习,继续备考。

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焦蹈又打点行装,带着书童前往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参加礼部主持的考试。当他匆匆赶到京城时,会试已经开始,他又错过了时间。他心里沮丧极了,正准备收拾行囊返回家乡时,礼部官员传下话来,说南宫失火,将另选考试场地,考期顺延。听此消息,焦蹈喜出望外。几天后,他在考场上发挥极佳,一举夺魁。

关于焦蹈赴会试迟到之事,南宋著名学者洪迈在《夷坚志》中有详尽记载。焦蹈赶考路过金陵,走到一条小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珠江路西端)时,突然从一间阁楼上倒下一盆水,水溅街面,铿然有声,透过晨曦,只见湿地上有一个黄灿灿的物件,焦蹈的书童俯身拾起物件,揣入怀中。

回到驿馆,书童拿出一看,竟是一只沉甸甸的金指环。书童瞒着焦蹈,一直到第三日才拿出指环,告诉他事情经过。焦蹈听罢焦急地说:“这可是童婢的过失呀!主人丢了金指环,还不知怎么鞭打童婢呢!性命攸关,我们要赶快还回去。”书童苦苦相劝:“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怎么罚我都认。但考期已临近,我们万万不能耽误了行程。”焦蹈却说:“功名事小,性命事大。”他不由分说,拉着书童返回金陵,将金指环归还失主。这家人深受感动。

当焦蹈以状元的身份途经金陵时,金指环的失主一眼就认出了焦蹈,焦状元拾金不昧、金榜题名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整个金陵城。时间久了,这条巷道也就被称为状元巷。

焦蹈进士及第那年,宋神宗赵顼病逝,年仅9岁的赵煦继位。皇帝在殿试时要面对天下俊彦,还要出题考问诸生,这对9岁的赵煦来说,显然是做不到,所以当年殿试特别赐权给礼部,让礼部按照460名进士的会试成绩进行排名,焦蹈名列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状元。

焦蹈衣锦还乡,父老乡亲们更是早早地守候在路边。他骑着马,由知县牵马导引,穿过五彩绚烂的彩门,唢呐声、鞭炮声和锣鼓声不绝于耳。正所谓乐极生悲,焦蹈或许是沿途鞍马劳顿,精力和体力过度透支,回到家后6日便得急病而亡。朝廷此时正准备授其官衔,闻其去世消息,既为失去英才而痛惜,又怜悯他的刻苦勤勉,特拨发一笔丧葬费。

因名字交好运的金榜夺魁

钦点状元,皇帝重名字而不重成绩之情况,唐宋已有,明清为盛。

考生的名字本来不错,但如果“考”不逢时,也可能丢失状元。

明天顺四年(1460年) 庚辰科,状元本是祁顺,其姓名字面上还可以理解为祈求忠顺、孝顺或祈求顺从、顺服,但英宗朱祁镇却不这么认为,说“不可以的!这‘祁顺’与寡人名字‘祁镇’读音相近,将来传胪唱名时,会有诸多不便。”

结果,第二名王一夔成了状元,第一名祁顺却成了榜眼。

清朝皇帝钦点状元时,重名字而不重成绩的情况较大明过之无不及。

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科,考官们拟定的状元是王揆。

放榜前,顺治皇帝突然灵光一闪,想起了戏曲《王魁负桂英》,剧中落难学子王魁在歌妓焦桂英的资助下苦读寒窗,高中状元后,王魁贪图富贵,为做丞相家的快婿,背弃了山盟海誓,并插圈弄套陷害焦桂英。王魁的谐音是王揆,所以顺治说:“王魁是负心郎!要注意导向嘛。”

王揆马上就被降抑置至三甲,排名第300多位,第二名史大成被提升为状元。

有人因名字取得不好而倒霉时,自然也有人因名字取得好交大运。

道光年间,安徽天长的戴长芬中了头名状元。他金榜夺魁,全属机遇偶然。

据说,那次殿试,原拟定的一甲第一名是江苏高邮的史求。

最后呈皇上审批,道光皇帝一看史求此名,史求不就是“死囚”么,很不吉利,遂勾去不取。

后看到二甲第九名时,心头顿时一阵狂喜,立即提笔点为头名状元。因为大清朝天长第九(天长地久),戴戴(代代)兰芬,真是大吉大利。

落第篇 赚钱最多的科举弃儿

1669年(清康熙八年),安徽仙源县(今黄山市黄山区)举人王致和进京第四次会试落第。

作为一个穷举人,他做官的可能几乎是零。因为当时他实在感到无颜去见江东父老,便在北京找到一份适合文人干的抄抄写写的差事,自己计划边干边学习,争取在下一次的会试中榜上有名。

小时候,王致和曾在老家帮人做过豆腐,没想到,这个技艺在此时帮了他的忙。为了生计,他在北京的安徽会馆附近租房制作豆腐,白天沿街叫卖,晚上在狭小的住房里读书,准备继续博取功名。

有一次,王致和的豆腐做多了,当天没有都卖出去,剩下了不少。这可怎么办呢?时值夏季,卖剩的豆腐很容易发霉变质。

王致和急得抓耳挠腮。为减少损失,他索性死马当活马医,将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配上盐、花椒等佐料,腌在坛里。他想,这样兴许还能减缓豆腐发霉,反正这些剩豆腐无法去卖了,可留着自己当一餐饭吃。

之后,他渐渐把此事忘了。

秋天时,王致和猛地想起了那些腌在坛里的剩豆腐了。便打开坛子一看,果然这些豆腐已呈青绿色,且臭气扑鼻。

他想,弃之可惜,不知这东西能不能吃?便尝了尝,觉得香味浓郁、鲜美。他干脆又弄下一小块儿尝尝,越吃越觉着好吃。

王致和甚感惊奇,于是把坛子里腌制的这些豆腐拿出几块送给同乡品尝,谁知大家也都一致赞好,无不称奇。

真是歪打正着,王致和喜出望外,正好此时他对科举感到厌倦了。于是,放弃仕途的王致和,从此专心做起“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来。而且销路逐渐打开,生意十分兴旺。

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致和在前门外延寿寺街路西购置了一所铺面房,开起臭豆腐作坊,前店后场,自产自销,取名“王致和南酱园”。以经营臭豆腐为主,兼营酱豆腐、豆腐干及各种酱菜。不久,臭豆腐的销路扩大到东北、西北、华北各地。王致和臭豆腐“臭名远扬”。

科举制度的弃儿,却成了商海的宠儿。

名人篇 黄巢失意举起义旗

晚唐时期的黄巢出身于一个靠贩运私盐致富的家庭,殷实的家底使他从小就有条件苦读儒经以求晋身官场,却不料屡次科举均以落第告终。

这位愤怒的儒生陡然间“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不久,他就领导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摧毁了腐朽的唐王朝,打破了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局面,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创造了条件。

清代洪秀全的经历类似黄巢,他也本是一介儒生,可总是在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最终回乡创立了拜上帝教,领导并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所以,把读书人惹急了可不是闹着玩的,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孟浩然应试不第改作诗

盛唐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士子们大多胸怀政治抱负,孟浩然其实也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可惜多次应试不第。终于,他在四十岁那年最后一次赴京应试,还得到了丞相张九龄的推荐,孟浩然原以为功名唾手可得,却不料名落孙山,失意而归。

据史书记载,孟浩然失败的原因竟在于其诗作。一次他去王维家做客,适逢唐玄宗来访,玄宗让孟浩然作诗,想领略一下他的清逸诗风,可孟浩然却并未吟诵自己拿手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达了对自己境遇的不满,其中有“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听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因此,孟浩然应试不第很可能与此事有关,真是“成也其诗,败也其诗”。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