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死”须厘清选择权利界线
高温关怀 也应启动应急响应
如果公交司机内急会停车吗?
非常道
“动真格”不等于“一刀切”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7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高温关怀 也应启动应急响应

张枫逸
 

7月30日11时,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签署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命令。这是中国气象局今年首次启动高温应急响应。其中提到,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浙江、江西、福建、重庆、上海等省(市)气象局根据实际研判进入相应应急响应级别。安徽省局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应急预案Ⅲ级响应。(本报今日04版)

目前,中国气象局已经启动高温最高级别应急响应,要求各级气象部门严格按照职责,及时公布高温实况、准确发布高温预警、提醒公众做好防范。与之相应的是,各地各部门的高温关怀也应尽快启动应急响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防暑降温保障,真正为水深“火”热中的人们送去清凉。

其一,提供公共纳凉服务。美国芝加哥制定了“极热天气行动计划”,要求酷热天气里所有市政建筑都进入24小时制冷状态,免费开放供市民乘凉。我国各地也应在体育馆、图书馆、购物中心等公共设施,规划设置一些临时性的纳凉点,发布城市纳凉地图,为更多人提供避暑服务。

其二,监督企业防暑降温。劳动者的高温权利是否落实到位,应是高温关怀的重中之重。劳动监察部门必须走出空调房,深入企业督导检查。除了检查高温津贴发放情况外,更重要的是,针对劳动者高温作业出台具体的劳动条件和保护标准,监督企业改善工作环境,为劳动者尽可能提供一个凉爽舒适的工作场所。同时,督促建筑工地等调整户外作业人员作息时间,必要时坚决停工。毕竟,人的身心健康才是最宝贵的。

其三,保障水电产品供应。酷暑本已难熬,一旦缺水断电,无疑是雪上加霜。面对连日高温导致各地用水用电激增,有关部门必须坚守岗位,科学调配,加强巡查,落实好“先生活、后生产”的服务理念,最大限度保障水电等公共产品的正常供应,当好公众防暑降温的坚强后盾。

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各种极端天气呈现频发态势。此次大范围高温,也给有关部门提了个醒,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响应预案,让全社会今后遇到类似灾害时更加从容不迫,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