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碎“初衷是好的”这块万能遮羞布
换非智能手机 不如换教育思路
“不能独自诊察”的制度善意与行为倒置
“考出北京户口”依然是一种歧视
担架上的老人 更需要“制度温情”
非常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0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考出北京户口”依然是一种歧视

李劭强
 

如何科学有效地控制北京人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专家文国玮给出的建议是:考试。外来人口想要取得北京户口,可以考虑进行考试审核。这个考试分为几项,包括文化程度的考试、法律知识的考试、工作能力的考核等等。来北京工作,也可以参照国际经验,要有“工作许可制度”,没有工作许可就是“非法打工”,就要处理。(10月15日《北京晚报》)

相对于现在的落户难,通过考试审核的方式获得北京户口,像是一个次优选择。尽管考试本身可能是公平的,但是权利本来就与考试能力无关,以考试能力规定权利的大小,显然是一种无视权利的想当然。如果这样的方案真的被执行,结果只能是权利受到损坏。并且,留下了一个错误的思维方式——权利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伸缩、控制的。

虽然,一些人可能因为考试能力突出而顺利获得北京户口,但可以预见的是,另一些人,他们因为不具备考试能力被排挤出北京。这些人的权利如何保证呢?难道迁徙自由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句空话。而如果居住北京的权利,要以考试能力为标准,那么那些考试也不会通过的北京人是否要彻底撤离?长此以往,北京将成为应试者的天下——这样的北京就是教授眼中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都市?

当然,清华教授的本意是人本来就是分层次的,北京应该敞开怀抱欢迎那些高层次的人才。这种观念有现实的基础,一个人的价值和贡献的确有大有小。但这种观念又充满着精英的傲慢和歧视:人的素质到底由谁说了算?城市的发展是否只靠精英就可以?如果一个教授在思考社会问题时,总是站在精英的位置上,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把没有考试能力者看成是包袱和累赘,甚至认为有些人就是低素质者,就是应该送出北京,这样的教授无疑有些脱离现实、罔顾权利。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