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一个集镇长大。那里的人们,早上起来都喜欢逛一逛集市。集市沿街密密一字长蛇般摆布,都是些规模很小的小摊小贩。卖的东西也极为简单,可以是自家地里早上刚摘的瓜果,也可以是还散发着母鸡体温的新鲜柴鸡蛋。有的是清晨东河里网上来的几尾鱼虾、有的是昨晚南山上猎获的几只野兔。价钱也是天公地道,有时候碰到熟人或朋友,顺手就赠予了出去。你给他钱,他跟你急!
我那时候还小,读小学四年级的样子吧,家里种了半亩西瓜。多得吃不完,父亲吩咐让我上街去卖。我很是腼腆,根本做不来买卖,也吆喝不来。本想不去的,父亲说,卖瓜得来的钱可以任由我拿去买小人书。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就去了。结果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难,不用吆喝,别人走走看看,被我家的西瓜瓜皮颜色吸引,就蹲下来挑了。我认不来秤星,旁边卖黄豆芽的大婶帮我看;也不需要讨价还价,邻座也是卖西瓜的,他们说童叟无欺,走遍这条街都是这个价。后来,我越卖越上瘾,雄心壮志打算置办个小人书阅览室什么的,西瓜却已经下藤了。
其实,这种自产自销,微缩版的集市根本不值得说道。最想告诉大家的是当年一种叫做“物资交流会”的大型露天集市的场景。物资交流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兴起的吧,载满货物的大卡车整车整车地往乡下拉。一般停靠在一个面积很大的沙洲上,用毛竹搭架子,摆摊位,而后高音喇叭声嘶力竭召唤买主。东西比之农村供销社那是齐全的多,涉及吃、穿、用的方方面面。物资交流会的消息总是会不胫而走,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笑呵呵,走亲戚般往现场赶。摊主们见了来如潮水般的人流是眉开眼笑,这里呼喝道 “新鲜的羊肉串,十元六串!”;那里又叫嚷着“加厚毛毯50元一床,保证你暖和!”……服装、化妆品、零食、家具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直叫人逛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尾随着物质交流会大军的,还有一些卖吃喝和小玩意的别动队。他们有的支起锅垒起灶,现炒现卖。馄饨煎饺、清汤挂面、灯盏油粿、蒸玉米、炒栗子应有尽有。有的专打小孩主意:气球泡泡、小人书、滋水枪、电光炮,惹得我们当初错不开眼睛,挪不动脚。
人是恋旧的动物,对小时候的东西和记忆总是念念不忘。古代有个皇帝喜欢在后宫里仿造街市、各种商店和摊贩,让宫女嫔妃一部分扮成各种商人叫卖,另一部分扮成买东西的客人,还有的扮成卖唱的、耍猴的等。而他自己则穿上店主的衣服当街售货。窃以为,那位皇帝与笔者应有着相似的童年。